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中国邮电高校学报(英文版)》是由六所邮电类高校(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吉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学院、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创办,北京邮电大学主办的信息通信领域国际学术期刊,主编北京邮电大学张平院士,信息通信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级,EI检索。关注学术前沿,聚焦科学进展,2022年第1期策划组织6G智简通信系统专题,介绍最新研究成果,执行主编北京邮电大学许晓东教授。
Intellicise Communication System
( 智简通信系统 )
专题出版
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革新与融合引发了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为探索新的信息传递与处理模式、构造新型通信网络、支持极致差异化的应用场景奠定基础。未来的移动通信网络不仅将为用户提供超大带宽的数据传输速率,还将为用户提供高度智能化、自动化且更贴近人类用户需求和体验的服务,并最终实现“万物智联”。在此背景下,本期“Intellicise Communication System(智简通信系统)”专题从更为高效的信息利用角度出发,探讨信息通信技术与智能技术结合的新范式、模型驱动的智简通信系统新架构、语义信息传输机制、通信网络与智能架构的融合,以及基于边缘原生智能的空口设计理论等。
本期智简通信系统专题共收录了5篇原创文章,主要学术观点如下。
1 模型与语义双驱动的智简通信系统
为构造未来泛在智能网络,北京邮电大学张平院士团队基于智简理念,提出了智简通信系统这一新的通信范式,发表了封面文章“Intellicise communication system: model-driven semantic communications”(图1)。作者提出的智简通信系统构建于传统通信系统基础之上,在传统信源编码基础上创新性地增加了新维度的特征挖掘,扩展了信源信道的联合处理,实现了通信系统由传统传输比特演进为传输“模型”。作者对智简通信系统的架构设计与通信过程、集成于智简通信系统的语义信息处理机制、新的性能指标评估体系与通信系统的实现方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给出了模型驱动的图像传输的初步结果。
图1 《中国邮电高校学报(英文版)》2022年第1期封面文章
官微链接 全文下载
针对工业互联网等重要场景,牛凯教授等作者撰写的论文“Seman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industrial networks”细化了智简通信系统中的语义信息处理架构(图2),并以图像与时间序列为例,探讨了所提的语义信息处理方式相比于传统信息处理方式的优越性。此外,作者指出了智简通信系统中语义信息处理范式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信息处理机制研究指明了方向。
图2 工业互联网场景中的语义信息处理架构
官微链接 全文下载
2 面向智简的网络架构:6G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
为了向用户提供无处不在的智能服务,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专家刘光毅团队与挪威奥斯陆大学张彦教授团队从6G移动通信系统中原生智能的要求出发,发表了“Native intelligence for 6G mobile network: technical challenges, architecture and key features”和“Aerial edge computing for 6G”论文,提出了6G网络原生人工智能的端到端功能架构(图3)与6G空中边缘计算的分层网络架构(图4),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其生命周期中存在的技术挑战,总结了目前各行业在人工智能功能架构方面的研究进展和不足之处,为实现6G空天地海全场景万物智联的愿景奠定了基础。
图3 原生智能网络架构
官微链接 全文下载
图4 面向空中边缘计算的网络架构
官微链接 全文下载
3 面向智简的原生智能空口设计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和移动边缘计算的普及,大量的人工智能应用程序与服务被部署到网络边缘,边缘智能技术应运而生。此外,在万物智联的场景下,智慧的“流动”还需要新的空口设计机制以实现高效的智能传递和隐私保护。香港中文大学崔曙光教授团队的论文“Air interface design for edge intelligence”对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边缘智能技术与其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高效部署进行了全面概述,为实现万物智联的智简网络提供了新思路。
官微链接 全文下载
智能与通信、网络技术仍然在快速发展、融合的过程中,多模态语义信息的提取、表征、建模、传递与处理机制、网络与人工智能融合架构尚有众多基础理论与问题亟待讨论与完善。同时,随着智能终端、机器人的迅猛发展,无处不在的智能体也将遍布通信网络的各个方面,智能技术必将在推动智能体间沟通语言的诞生、意图的理解与交流、人机智联等领域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面向未来通信系统演进与变革的智简通信系统,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尚存在大量的理论与应用问题亟待研究,正在获得国际国内越来越多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关注。本专题只是一个起点,将激励后续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出现,并为智简通信系统走向实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艾莉莎